「戶外教學」是孩子最喜歡的課程,只有此時才能買平常不能吃的零食,在老師的帶領下,輕輕鬆鬆地與同學一起到郊外走走看看,就好像是熱鬧的郊遊一樣。
但是「實驗採樣」就不一樣囉!尤其是老師將要放手讓孩子獨力完成研究,如果是抱著「戶外教學」的輕鬆心情,少了行前的思考及準備,很可能會在採樣過程中突然發現少了一樣器材或樣品,而使採樣中斷或結果有偏差。
前幾天,看著Samantha為了敲定戶外採樣的時間而和同學頻繁地聯絡著,我忍不住提醒她:「寶貝,別只是忙著喬時間,妳們還有好多事情沒準備好吧?」
「蛤?還要準備ㄛ?不是到時候拿著老師給的器材出門就好了嗎?」Samantha拿出一袋有著滴管、樣品罐、石蕊試紙…等簡單工具的塑膠袋。
「那妳怎麼採樣?直接用滴管去吸水ㄛ?如果栽進愛河裡怎麼辦?」我一邊翻著袋子,一邊說。
「哈哈哈~對ㄏㄡ!應該要有一根夠長的棍子來取水!怎麼沒想到!」
「對呀!還有工作分配了嗎?」
「沒有耶!我們大家說好要一起做啊!」
「歐!那到時誰取樣?誰照像?誰拿試紙?誰記錄?沒有先協調好,到時大家擠成一團,要紙沒紙,要筆沒筆,一定天下大亂啊!」
「是喔!」Samantha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。
好吧!看在邀請函的份上,也為了免去還要再當一次司機的風險,我決定臨時加入,與孩子們一起腦力激盪,做好行前準備。
敲定時間-星期六還是星期天去?
「如果決定禮拜天出發但遇大雨,還有其它日子可選嗎?」Samantha搖搖頭!所以就決定週六出發:這樣就算遇突發狀況,還有星期天可以補救(下大雨也要穿雨衣出門啦!)。
行前會議:在出發前準備好所有的物品及資料
因為決定早上七點半就出門,如果沒有先把所有的工具及材料準備在一起,並且逐項檢查一遍的話,只要忘記帶任何東西,大清早很難找到已開的店來補齊。
所以出發前一天孩子一下課就在我們家集合,詳加討論並檢查隔天應該帶的東西是否備齊,再備註希望會得到的結果,這樣方便一邊採樣,一邊確認是否已完成工作,以免有遺珠之憾。(像孩子本來忘記帶紙筆,厚~)
採樣工具:該用什麼才採水樣才方便、安全?
雨傘嗎?不好,誰曉得水質如何,雨傘是日後還要用的啊?
以「廢物利用」的概念來思考吧。一根將丟掉的掃把,去掉掃把頭,就成了一個很好的採樣棒。
採樣杯:不同地點的水樣要用不同的採樣杯,才不會因水質相混而產生誤差。孩子們想到用紙杯+橡皮筋的組合,非常合適。
照像存證:有圖有真相
有關於採樣地點的環境、現場執行的狀況及實驗的過成及結果,如果有成員負責拍照,其結果會比只用文字敘述真實很多。
成功的實驗採樣是奠基於事前縝密的思考及準備,現場的採樣反而是最簡單的部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