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這一陣子,雖斷斷續續聽聞Samantha和同學有小摩擦,甚至小筆戰,我都沒有插手或提供建議,只是單純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。
我的想法是,人與人之間意見不合是很平常的事,孩子應該有嘗試錯誤的機會,在一次次事件中,歸納出屬於她自己的處理模式,因此只要她沒有發出求救訊號,我就按兵不動。
那一天Samantha期末考完畢,並未如以往一樣開心放鬆,反而表情嚴肅地振筆疾書。
「嘿!小乖珊!幹嘛不去玩?不是考完了嗎?該輕鬆輕鬆一下啦!」
嗆聲?有人對開朗體貼的Samantha嗆聲?這狀況看來有點複雜。
「哇!這麼嚴重!要我提供點意見嗎!」
「其實妳根本不用回應她的!我們應該要尊重她表達意見的權利,但不代表我們就必須給與回應!」
「所謂的尊重,就是在非人身攻擊的狀況下,讓他想說什麼,就說什麼。而我們再怎麼不認同別人的看法及做法,也絕對不口出惡言。」
「歐!這太難了!」Samantha抗議。
「但如果妳出言罵人,妳就跟對方一樣!」我安慰Samantha。(Samantha註:ㄟ....其實媽咪的表情是啦!)
「妳想想看,和別人唇槍舌戰、你來我往,浪費大腦又浪費時間,沒意思!只要想著『我懶得理妳』,選擇不回應,久了對方就自動沒興趣了。」
我又告訴(Samantha註:是「警告」0口0...)Samantha,其實每一件事情都有許多面相,我們對事情的看法,會因為當時的情緒、認知及環境而有所不同,有時候別人對我們有意見,是我們真的有需要反省檢討的地方,把這種小衝突當成checking point,也是不錯的事。
全站熱搜